377万人考研之后压力还将进一步增加!未来考研路呈现这三大趋势 ...
“初试、复试都是第一!”近日,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校复试成绩陆续公布。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姜清越的努力有了收获,她将继续深造,迈入研究生学习的新阶段。而同时,连续在职考研4年的31岁文员张怡雅(化名)也拿到了成绩,她叹了一口气,终于决定放弃。“考研人数年年暴涨,录取分也水涨船高,压力太大了。”
不少考生感慨:考研热,考研难。
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有377万人报名考研,而2016年仅为177万人,短短几年报名人数翻番。越来越多人选择挤进这条赛道,期望通过考研带来人生的新变化。
今年考研的复试正在进行,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考生、高校、企业多方发现,考研热正在催生新趋势:未来报考可能更集中在知名院校、一线城市院校;不少高校优势专业接收推免生的比重可能越来越大,考研压力进一步增加;往届生为跳槽、职业提升等需求回流考研比例将进一步上涨。
趋势一
报考集中在知名一线城市院校
“去年报考时,有很多文章说考研人数会‘爆炸式增长’,疫情影响了出国深造和就业求职,更多人选择考研。”这次考研,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物理学(师范)专业大四学生余炜君没能进入复试。想去上海读物理学硕士的她,在报考时已经预想到了考研竞争的激烈。
余炜君的预想是正确的。
2021年全国有377万人报名考研,比上年多出了36万人;而广东考研总人数20.2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具体从高校来看,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8000人(含推免生),共计有3.5万考生报考;暨南大学招生计划为4700人(含推免生),也有2.7万考生报名参加。
报考人数井喷的同时,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扩招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去年9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要稳步扩大。根据全国教育事业统计,2020年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而2015年这一数据仅为64.51万人。但这显然赶不上报名人数的剧增。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这两年报考人数急剧增加,2021年1.48万人报考,而招生计划在2700人至2900人。工科、金融、管理、教育类专业录取分数线节节高,专业硕士热度不断。”广州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唐春明认为,未来“考研热”趋势还将继续,广州大学也正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充优化黄埔研究生院、桂花岗校区等办学空间,改造宿舍等措施,以适应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办学压力。
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昊也感受到了考研热带来的压力。“报考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热度越来越高,2020年报考人数超过了2.2万人。2021年虽然提高了初试统考科目难度,但报考人数也超过1.9万人,与4000人的招生规模相比,竞争还是很大。”陈昊说,一些热门专业去年的报录比很高,如教育学达到3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学科教学、设计学等专业也超过了20:1。
陈昊认为,这两年考研人数增幅很大,未来几年可能还会保持增长趋势,短期很难改变。“据我观察有三点趋势,一是报考学校会更加集中在知名院校、热门院校,因为一所好大学、一座好城市的吸引力不容忽视;二是不少高校的优势专业接收推免生的比重可能越来越大,这对参加考研争取深造的考生来说,压力进一步增加;三是往届生为了跳槽、职业提升等需求回流考研比例正在上涨。”
趋势二
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主因
尽管竞争压力很大,今年还是有377万人选择走考研路。
“考研或许能为我就业提升竞争力。”考研初试、复试成绩均为第一的姜清越说。大学期间,她在校园媒体做过新闻报道,但她发现自己不能承受一线记者的工作压力。而对于民俗学专业的热爱,坚定了她考研的决心。“希望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之后也考虑读博,继续深造。从这点来看,研究生学历必不可少。”
“现在找工作才发现,学历真是求职的重要门槛,很多岗位都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暨南大学文学院大四学生刘若岚今年考研没有成功。她原本打算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跨考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提升当老师的专业素质。眼下,趁春招高峰期,她准备向教师岗位投简历。“希望能获得教师编制或到教育机构工作,之后也打算报考在职研究生继续深造,提升在未来职场上的竞争力。”她说。
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考生读研目的是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加之就业压力大,希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实当下‘考研热’与就业环境的变化分不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当就业岗位紧张、就业压力大的时候,不少人会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但是考研一定对工作有帮助吗?广州一家中型互联网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黄小姐透露了招聘的“偏好”。
“现在投递过来的简历从博士、硕士到本科,甚至专升本都有,但的确越年轻的人,学历越高了。”黄小姐说,必须要承认,更高更好的学历代表应聘者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会被认为潜力更大。有得选择时,企业的确会更倾向于学历更好的一方。”
她也提醒,企业岗位毕竟不是学术研究,学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应聘者学历虽然不高,他有很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实践的意向,且有一定的工作积累,企业还是很乐于选择这类人才。
“其实为什么求职者找工作和企业招工都很难,因为企业总想要以最低的成本找到最好的人才,求职者又想进入最好的平台拿最高的工资,两者之间总有一个落差。”黄小姐说,如何面对落差,正视自己、做好定位,对各个学历阶段的人来说,都是职业生涯的第一课。
趋势三
在职考研人渴望拿到重返校园“门票”
从2017年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轨招生以来,在职考研人的身影逐渐走进公众视线。
例如北京大学今年有近3万考生报名考研,其中非应届生比例高达70.1%,报考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约19.7%;而北京交通大学1.3万余名考生中,报考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占到15.4%。
他们有的一边上班一边备考,希望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升学历;有的索性辞职一搏,拿到一张重返校园的“门票”,给人生增加新的可能性。
张怡雅就是其中一位,从2017年起连续4年考研,一边工作一边跨专业报考广东几所高校的法律硕士。“文职的工作没有价值感,考研就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争取到法律行业工作。”从27岁考到31岁,张怡雅为了保住工作,还要瞒着领导偷偷备考,但每次分数出来总是差一点。
“其实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张怡雅说,她走出考研“4年长跑”,现在她准备把精力花在提升工作上,找机会换一份工作。
“其实,无论学历提高多少,都只是一个台阶。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人生的长远规划。”储朝晖建议,应该理性对待考研,做好人生规划,不要为了考研而考研,而是要想清楚,人生目标是否可以通过考研来进一步实现。
唐春明也认为,考研只是实现人生规划的手段,一定要选择与兴趣相符、为职业发展储能的专业,不应当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我见过连续10年报考深大研究生却始终没有考上的案例,也看到过考了7年终于‘上岸’的励志故事。能提升学历固然是好,但总的来说还是建议大家正确看待考研。”陈昊表示,考研初试看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复试则更偏重考生的个人综合实践能力的考察。
对于应届生,陈昊建议应该放平心态,即使考研不成功也不要气馁。考研不是唯一的人生路,可以考虑进入社会就业,锻炼提升自我。对于往届生,考研也不应强求,工作经验其实更加重要,尤其是那些考研三四年的人来说,与其死磕“学历提升”,不如在职场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记者】姚瑶
【实习生】汤梦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