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小助手 发表于 2022-7-30 18:20:55

简述宋词的发展概况-宋词发展概况-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美诗词鉴赏网


                     <h2>简述宋词发展的概况及苏轼对词的贡献.</h2><p align="center"></p>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br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br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r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br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br /><br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br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br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br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br /><br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br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br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r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br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h2>简述周邦彦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对宋词发展的贡献</h2><p align="center"></p>周邦彦: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家,被公认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br />周词的题材:<br />1。羁旅行役之词版。此类词作与其仕途坎坷紧密相关。<br />2。咏物词。周权邦彦开始大量作咏物词。而且继承了苏轼咏物词将写景状物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将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伤、仕途失意的悲哀以及情场失意的痛苦与所咏植物融为一体。<br />艺术:<br />1。长于铺叙。善于通过复杂的联想来表现自己细致的内心活动。(柳词铺叙大多是平铺直叙;周词则将直叙变为曲叙,将事件、物态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br />2。工于描写。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写景状物,形象鲜明,生动传神。<br />3。善于櫽括。櫽括:就是将前人的诗文词句加以剪裁、筛选,融入到自己的诗词文中。由櫽括而形成的诗词文也就被称为櫽括体。<br />4。精于音律。在词的音律方面特别考究,不仅讲求平仄协调,还细分仄声字中的上、去、入三声。其词格律严整,音调和谐。<br />对后代词人李清照以及格律派词人影响很大。<h2>宋词发展概况</h2><p align="center"></p>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br />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br />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br />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br />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 。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及宴殊等宋代的文人也颇多,在这其中李清照她的词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新淡雅之感。这与她个人的情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前期的与夫分离相思的个人情感,后期的悲凉的人生况味都为她词风的形成提供的感情基础。而她最擅长的细节描写,也成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怕见也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而从整体来看,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确是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的原因所在。关于苏轼词风与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说法。“大江东去”即《念奴娇<h2>简述宋词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发代表诗人</h2><p align="center"></p> 宋词的发展历程前贤今哲多有论述,然因视角不同,观点亦异.本文则试图从词人群体的更迭、政治环境的变化、抒情范式的变革等方面来分期考察宋词的发展历程.<br />  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br />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br />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br />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br /> 二、第二代词人群(1068—1125)的开创<br />  第二代词人群,是以苏轼(1036—1101)、黄庭坚(1045—1105)、晏几道(1038—1110)、秦观(1049—1100)、贺铸(1052—1125)、周邦彦(1055—1121)等为代表的元佑词人群.此外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1021—1086)、王观、李之仪(1048—1127)、赵令畤(1051—1134)、晁补之(1053—1100)、陈师道(1063—1101)、 毛滂(1064—1121)等.<br />  这代词人的创作历时半个世纪,大致始于十一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终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初.第一代词人柳永、范仲淹、晏殊等已于十一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去世,只有张先、欧阳修两位词坛老将活到七十年代而亲手传下接力棒.第二代词人中,王安石、苏轼的词创作开始于六十年代.而作为一代词坛领袖的苏轼,其词风直到七十年代,亦即欧阳修、张先行将退出词坛之际,才走向成熟.其他如黄庭坚、秦观、贺铸等,也是到七十年代后才崭露头角.故第二代词人的创作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1068—112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述宋词的发展概况-宋词发展概况-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美诗词鉴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