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的唐诗宋词-关于唐诗宋词-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美诗词鉴赏网
<h2>关于唐诗宋词</h2><p align="center"></p>【一剪梅】<br />李清照抄<br /><br />红藕袭香残玉簟秋。<br />轻解罗裳,<br />独上兰舟。<br />云中谁寄锦书来?<br />雁字回时,<br />月满西楼。<br /><br />花自飘零水自流。<br />一种相思,<br />两处闲愁。<br />此情无计可消除,<br />才下眉头,<br />却上心头。<br /><br />喜外弟卢纶见宿<br /><br />司空曙<br /><br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br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br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br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h2>关于唐诗宋词结合生活的文章</h2><p align="center"></p>夜太美 惜,你不懂。。。 <br />静夜,悠然寂静;昨夜,依旧灿烂;小石路径笔直向前,我踏其上,寻夜色之美。。。<br />---题记<br />沏一壶清茶,点一盏明灯,伴一窗幽竹,静思,忆夜空的氤氲中,一洗尘心。衬垫浮躁,远离喧哗,包容世态炎凉,超越人生博弈,聆听纯净的天籁,细数花瓣上露珠滴落的声音。<br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似乎繁星满天的夜空有现了,小石路径愈发明晰,我踏于其,闭眼细闻,夜色的美与香。。。<br />夜太美,尽管太危险。而我在其中寻求着自我,抛开烦俗的杂念,静心,品味夜色之美。听---那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定是让尘封的心里舒展开来的利剑;那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定是心灵之所向之处。于似乎,我甩掉疲惫,轻着身,脱下鞋,慢慢地走着。我怕惊到夜,我怕它转瞬即逝。路上,一股股惆怅被夜时的风吹的干干净净,一阵阵忧愁被洗刷的一尘不染。夜的确很美。 <br />可惜,你却不懂。。。<br />任凭夜色多么诱人,而在你眼中只不过是一股悲凉。你认为尽管夜再美也不过是一瞬间就烟消云散了,你一味地守卫着自己的原则。夜太美,而你却从未真正的睁开过眼,觅那属于自己的夜空。惜,岁月中成长的你,一个即将寻到自我而又让人难以理解的你。舒展你的心身,展开你飞翔的翅膀,翱翔在美丽的夜色中吧。请相信,天空因你而在,夜色因你而美。<br />懵懂夜色,情意绵绵。漫步小石路径,寻那夜色之美。。。<br /><br />=========================如满意请采纳===============================<h2>唐诗宋词大全</h2><p align="center"></p>望庐山瀑布<br />李白<br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r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内天。<br /><br />绝句<br />杜甫<br />两个黄容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br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r /><br />杂诗<br />王维<br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br />来日琦窗前,寒梅着花未。<br />蜂<br />罗隐<br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br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h2>写唐诗宋词中的。。。</h2><p align="center"></p>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br />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br />但是“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