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鹧鸪天的音乐形式-李清照是怎样论述宋词的音乐美的?-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李清照是怎样论述宋词的音乐美的?</h2><p align="center"></p>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br /> 对于《词论》所体现的主体观念,前人已略有提及。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谓‘尊体’”。(《评李清照<词论>—读史札记之一》)应该说,“尊体”确是《词论》作者所体现的主体观念,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观念的产物。联系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把它放在北宋词坛的具体背景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更清楚<br />地理<br />解这一点。<br /> 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理论与实践如影随形,词的创作实践必然产生词学理论。尽管李清照以前的词坛,对词学理论的系统论述尚不多见,但只要把有关词集的序跋,词人的通信,以及散见于词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稍加梳理,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到李清照时,人们对词体的认识正在由卑渐尊,对词体的要求正在由俗趋雅。<br />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第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第二,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以上两点认识正是《词论》“尊体”观念的意义所在。<h2>《鹧鸪天》(宋词)(周国芝)鉴赏谢谢!!!</h2><p align="center"></p>1.《鹧鸪天》 周紫芝(宋辽金元文学-宋代)<br /><br />一点残釭(gāng)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br /><br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br /><br />调宝瑟,拨金猊(ní),那时同唱《鹧鸪词》。<br /><br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垂泪。<br />[评析]<br /><br />本词为雨夜怀人之作。上片写现境中的孤寂凄苦,外面是梧桐雨滴声。室内是一盏忽明忽暗的残灯。以景托情。下片插入当年与情人欢会的温馨情景,最后又归结到现境的孤独和相思的深切。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梧桐”二句从听觉上写凄清,末了点明“别离”,离愁别恨全融合于景物之中,不见一点痕迹。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泪痕”两句写当时辛酸心情。为宦情所迫,不得不日日清晨赶路,其心之苦,可想而知,同时也暗示他为解闷御寒而饮过酒,为思念妻子而流过泪,两句词深切地反映出客观之凄寒与主体心境之清冷。此词以今昔对比、悲喜交加、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对照鲜明“泪珠阁定空相觑”写惜别之情,情真意真。“一溪”两句埋怨柳丝长不能拴住兰舟,悖理而入情,同时又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一对恋人在绿柳垂丝,柳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的面前。下片也很精彩,妙在含蓄。不必指实,反而觉得空灵剔透。是使词意转折而又深 化的着力之笔,可见对伊人思念之深。全词怀人抒情,真挚感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