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表现手法-宋词和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宋词和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h2><p align="center"></p>同: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内、意的俱现。容 <br />异:词并非句句押韵,隔句或隔多句押韵较为常见,并且词中还可换韵。散曲则用韵较密,几乎要求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br />词贵雅,曲尚俗<br />词,这种文体萌芽于初盛唐,在两宋时发展到顶峰,是宋代文学的灵魂,词在最初形成时便具有了柔婉妩媚的风格,追求清空雅正之美。<br />“曲尚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土语、俚俗语言入曲。<br /> <br />望查收!!!<h2>宋词菩萨蛮 晏几道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h2><p align="center"></p>运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br />效果: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乐意流畅,如行云流水,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br /> <br />菩萨蛮 <br />作者:晏几道<br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br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br /><br />白话翻译<br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br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br /><br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此词为描写奏琴艺术的佳作之一。写筝词从筝曲所表现的内容写到弹筝者的情态,描写形象、细致、逼真。作者通过写琴而写奏琴人,特别突出感情的传达,全词表面赞美音乐,实为表达对抚琴人的赞叹与理解,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br /> <br />作者简介<br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