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及翻译-两首宋词 带翻译 带赏析-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要简短的宋词,还要译文和赏析</h2><p align="center"></p>苍梧谣<br /><span class='xdc60au1olm'>蔡伸</span><br />天!<br />休 使 圆 蟾 照 客 眠。<br />人 何 在?<br />桂 影 自 婵 娟。<br />【释义】<br />蔡伸,南北版宋之交时人。这首词表现旅权居外地,因为思念亲人而失眠的烦恼。作者不说自己心情烦乱,却把责任f刁罪于月光的照射于是高喊:天啊!不要让圆月照着我这客居的人睡眠吧。“圆蟾”,传说月中有蟾蜍(ch0),这里代指圆月。他呼天无效,于是感叹:“我现在是在哪儿呀?月影空自美好,岂不增加我孤独的痛苦吗?”“桂影”,传说月中有一株五百丈的桂树,这里代指月影。全词仅十六字,含意尽在言外。感情强烈,手法别致。(尽甄)<h2>两首宋词 带翻译 带赏析</h2><p align="center"></p>相见欢 <br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br /><br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br /><br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br /><br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br /><br />【赏析】: <br /><br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br /><br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br /><br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br /><br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br /><br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br /><br />另:此词牌名为《相见欢》,实则写愁之味,形成鲜明对比,将愁思更进一步。<h2>两首宋词 带翻译 带赏析</h2><p align="center"></p>一剪梅<br />【宋】李清照<br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r />【注释】 玉簟(dian)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br />【简析】 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br /><br />雨霖铃 <br />柳永(宋) <br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br />(这是简洁的分析方法) <br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br />赏析 .....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