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宋词赏析-经典诗词及赏析-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经典宋词解释并赏析</h2><p align="center"></p>李之仪 卜算子复<br /><br />我<span class='a09g55o452p'>住长</span>江头,君制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br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br /><br />【赏析】<br /> 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末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挚着恋情,倾口而出。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很具乐府民歌风味。<h2>经典诗词及赏析</h2><p align="center"></p>题西林壁<br /> 苏轼<br /> 横看抄成岭侧成峰,<br /> 远近高低各不同。<br /> 不识庐山真面目②,<br /> 只缘身在此山中③。<br />注释<br />① 西林壁:庐山西林寺的墙壁。②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西省境内。③缘:因为。<br />今译:<br />(在西林寺观看庐山)横看是一道道山岭,侧看时是一座座险峰远出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面貌都迥然不同。不能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我自己就站在这座山中。<br />背景<br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庐山畅游了十余日,写了不少诗,这首诗当时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这既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庐山千姿百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一样。这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原因也很简单,诗人却从中悟出了生活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现在"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为经常被使用的成语。<h2>纳兰容若经典诗词赏析</h2><p align="center"></p>长相思<br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br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br />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br />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继续写“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风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个人。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身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对家中的温暖的无尽的思念。<br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