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小助手 发表于 2022-8-1 03:08:16

学校生活宋词-生活中的宋词-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生活中的宋词</h2><p align="center"></p>1、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br /><br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br /><br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br /><br />2、一剪梅(李清照) <br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br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r /><br />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br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br /><br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br /><br />4、水调歌头 中秋(苏轼) <br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br /><br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r /><br />5、虞美人(李煜) <br /><br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br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h2>唐诗宋词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h2><p align="center"></p>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br />       触动你的心灵就是古典诗词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心灵的交汇,而且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一种民族文化渐渐被这个民族所遗忘的时候,它便失去了维系这个民族生命的的作用和价值,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知道唐诗和宋词,不知其所云,不知道它的好处何在,甚至于不能够完全了解的时候,我们很难讲我们心依旧是中国心。<br />       所以读唐诗的方法重在体悟,寻求心灵的感动。你的心能感到什么就是你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境界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说,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们往往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时候的你是不是渐渐有了一点思乡愁绪,有了一点人生...<h2>乡村生活的 宋词三百首</h2><p align="center"></p>哈哈,我有<br /><br />清平乐·村居 <br /><br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内发谁家翁媪。容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br /><br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br /><br />《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br /><br />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br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校生活宋词-生活中的宋词-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