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宋词读后感-辛弃疾的宋词-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辛弃疾的宋词</h2><p align="center"></p>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br /><br /> 辛弃疾<br /><br />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br /><br />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br /><br />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br /><br />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br /><br />水调歌头<br /><br /> 辛弃疾<br /><br />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br /><br />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br /><br />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br /><br />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br /><br /> 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间。<br /><br />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br /><br />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br /><br />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h2>辛弃疾词对宋词的突破和贡献</h2><p align="center"></p>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旷词风,而又有所发展,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成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辛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br /><br />1. 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辛弃疾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象;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多属于奇伟英豪、金戈铁马的英雄;他所创造的自我形象,也具有雄姿英发、慷慨悲歌的气概。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这在两宋词史上是别开生面的。 <br /><br />2. 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以情感人;有时也用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为喻来寄托情志;辛词善于叙事,敷陈铺排,借事遣怀;也善于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满。他尤其喜好用长调、作长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br /><br />3. 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如果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那么辛弃疾就是以文为词,他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br /><br />4.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更为突出的是,他在强化词的意格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体温婉曼长的审美特质,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豪气中见柔情,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