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小助手 发表于 2022-8-1 03:30:33

辛弃疾宋词的赏析-辛弃疾诗词赏析-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辛弃疾诗词赏析</h2><p align="center"></p>西江月①·夜行黄沙②道中 <br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r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br />【注释】 <br />①西江月:词牌名。 <br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br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br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br />⑤见:同“现”。 <br />“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br />【译文】 <br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br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br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 <br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br />【赏析】 <br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br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br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br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br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br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br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br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br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br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br />跑到溪头转弯处, <br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h2>辛弃疾的词+欣赏</h2><p align="center"></p>西 江 月 <br />原文 <br /><br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r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r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r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br /><br />译文 <br /><br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br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br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br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br /><br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br /><br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r /><br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br /><br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h2>诗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h2><p align="center"></p><p>古代词人描写上元灯会节的词,浩如烟海,辛弃疾先生的这一首,却专公认为不可或缺,因属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p><p></p><p>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曾评此词,认为人之成大事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而辛弃疾此词的境界为第三重最高境界。此处即为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集,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甚纠葛。</p><p>从词调方面来说,《青玉案》十分有特点,它原本是双调,上下阕一样,只是上阕第二句变为了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起伏、顾盼生姿。下阕却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变幻,随词人的心意转换,但排句之势却是一气呵成之感,单单等排比结束,才逼出铿锵的警策句子。</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辛弃疾宋词的赏析-辛弃疾诗词赏析-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