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论述-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简述宋词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发代表诗人</h2><p align="center"></p> 宋词的发展历程前贤今哲多有论述,然因视角不同,观点亦异.本文则试图从词人群体的更迭、政治环境的变化、抒情范式的变革等方面来分期考察宋词的发展历程.<br /> 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br />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br />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br />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br /> 二、第二代词人群(1068—1125)的开创<br /> 第二代词人群,是以苏轼(1036—1101)、黄庭坚(1045—1105)、晏几道(1038—1110)、秦观(1049—1100)、贺铸(1052—1125)、周邦彦(1055—1121)等为代表的元佑词人群.此外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1021—1086)、王观、李之仪(1048—1127)、赵令畤(1051—1134)、晁补之(1053—1100)、陈师道(1063—1101)、 毛滂(1064—1121)等.<br /> 这代词人的创作历时半个世纪,大致始于十一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终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初.第一代词人柳永、范仲淹、晏殊等已于十一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去世,只有张先、欧阳修两位词坛老将活到七十年代而亲手传下接力棒.第二代词人中,王安石、苏轼的词创作开始于六十年代.而作为一代词坛领袖的苏轼,其词风直到七十年代,亦即欧阳修、张先行将退出词坛之际,才走向成熟.其他如黄庭坚、秦观、贺铸等,也是到七十年代后才崭露头角.故第二代词人的创作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1068—1125).<h2>论述题的方式简述苏轼词对宋词的贡献</h2><p align="center"></p>苏轼(1037——1101)抄,字子瞻,号东坡,今四袭川眉山人.<br /> 苏轼一生思想宏博通达,儒、道、佛兼收并蓄.他在顺境时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积极入世,“兼济天下”;在逆境时,他以佛、道思想为主导,以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这三种思想在苏轼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他在顺境中而始终没有忘怀国家和人民,也使他在逆境中永远保持一种旷达的乐观态度,不处于颓废消沉的境地.<br />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br /> 苏轼的词创作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相比较,则表现出更大的独创性.他把诗文创新的精神贯穿到词的创作中,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词的形式格律的限制,开创了与传统的婉约派词相对的豪放派词,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途径.因此,他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具体来说,苏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br /> 1 、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br /> 苏轼的豪放词与传统的婉约派词性质上的区别,大体可分为两类:<br /> 第一类是指在遭遇逆境时,超脱现实,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这类词主要呈现出旷达的风格.所谓“旷达”即指词人在作品中描写出一种开阔深远的境<h2>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h2><p align="center"></p>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版余绪,为由唐入宋权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