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宋词例子-名词解释: 比兴原则 采诗制度 诗圣 宋词-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名词解释: 比兴原则 采诗制度 诗圣 宋词</h2><p align="center"></p>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版也。权”<br /><br />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臣进谏、天子纳谏是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诗在这一制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为献诗、采诗以讽谏王政,并在诗的编辑过程中,强调诗的讽谏功能,从而产生了《毛诗》首序以讽谏论诗的解诗方式. <br /><br />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被称作“诗史”。<br /><br />宋代的词作品<h2>名词解释: 比兴原则 采诗制度 诗圣 宋词</h2><p align="center"></p>所谓比兴原本是《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即以此物比彼物也。比兴后来成为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艺术原则,即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同时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也就是要在物的描写中寄寓现实社会的内容和深厚真挚的情感。 <br /><br />什么是比兴? <br />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br />- 比,是比喻,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事理。以现代修辞学来说,比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br />明喻(像、一般、似):小明像一只顽皮猴子。 <br />暗喻(是、变成、成为):小明是一只顽皮猴子 <br />借喻:那只猴子真顽皮!(猴子=小明,而不是真猴子!) <br /><br />- 兴分起兴和寄托两种: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用这个事物寄托某种思想感情,便是寄托。兴在表现上比「比」更曲折幽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深远,耐人回味。兴和比常常合一,既是兴又是比,「兴中有比」。 <br /><br />2.如何把赋比兴发挥到最好的效果? <br />- 比/兴: 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夕阳秋风、云山雾水、香草美人、花鸟树木、淡月疏星等等都是词人感情和心志的寄托,却很少把他们的心灵之窗敞开,让读者直接窥视。这样,表面看来是写风花雪月、闺房儿女,其深层含义就有可能是身世感慨、君臣大义、家国兴废、人格操守,这就形成了词的婉约风格,读词也更有味道 .<br />先秦时的诗歌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上层阶级文人士大夫创作,二是民间文人和劳动人民创作。第一种诗歌可以直接被统治基层知晓,而第二种就需要专人到民间去收集。这种活动就叫采诗。 <br />统治者每年都会派人——采诗官到全国各地去收集民间流传的诗歌,汇集呆一起编成集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统治者能通过这些诗歌了解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想法,对政策制定有向导作用。最著名的采诗成果就是《诗经》啦,几乎全部风、雅和一部分颂都是从民间采集而来<br />诗圣 杜甫 <br /><br /><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8792.html?wtp=t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opener">http://baike.baidu.com/view/18792.html?wtp=tt</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