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素描 水调歌头-宋词素描水调歌头翻译-古诗文经典历史文化传承
<h2>宋词素描水调歌头翻译</h2><p align="center"></p>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我于春日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内,树枝上的黄容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我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只怕我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花瓣的露珠会打湿我的衣服。坐载玉石之上,背倚玉枕,忘情的弹着瑶琴。此时此刻,李白不知何处去了,无人陪我饮酒, 一吐心中之情。其实我本意是到此为探寻仙草而来,并非为这眼前桃花美景。人生在世呀,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h2>【宋词素描】中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发上来</h2><p align="center"></p>苏轼《水调歌头》赏析<br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br />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br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br />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br />词人举杯望月,<br />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br />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br />在苏轼心中回响。<br />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br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br />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br />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br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br />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br />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br />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br />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br />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br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br />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br />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br />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右而然。<br />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br />从而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br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br />既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br />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br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br />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br />本词意境虚虚实实:<br />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br />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br />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br />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