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周年。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再次扛起了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8月17日,国家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过半任务陆续落地见效。上个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总结推广深圳五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深圳先行探索获得肯定,示范引领作用已经显现。
建设先行示范区,不是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单项冠军’,而是要做全方位、各领域的‘全能冠军’。两年来,随着一批重大事项、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深圳正奋力跑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第一程。
当前,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深圳迈入了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第三个年头,更多“春天的故事”值得期待。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南都记者 胡可 摄
高质量发展高地
担当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此次推广的深圳经济特区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五大方面47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其中,第一大方面即是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凸显了深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的亮眼成绩。
两年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高质量发展高地成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而创新驱动发展则是彰显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绝佳例证。深圳善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主阵地作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担当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
在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项目加快建设,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应用、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重大创新载体加紧开展前期工作。一大批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布局光明科学城,正逐步形成集聚效应、产生化学反应,推动光明科学城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5条先行先试政策稳步实施,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取得突破,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实现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的步伐正在加快。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演变,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深圳只有大幅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强化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面对“卡脖子”问题,两年来,深圳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步伐坚定。
莲花山。
法治城市示范
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 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今年6月18日,深圳发布营商环境4.0版改革政策,当中提出推进十大营商环境前瞻性立法,引发了广泛关注。十大营商环境前瞻性立法包括《深圳经济特区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条例》等。
上述条例名称以深圳经济特区开头,意味着将通过经济特区立法权开展立法,深圳可以在重要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先行先试,更好满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比如,《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涉及明晰数据权属、规范数据管理、优化数据保护和运用机制,《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涉及完善智能网联企业商业落地配套制度,有了经济特区立法权,深圳可以在这些新兴前沿领域立法上率先取得突破,服务发展的需要。
法治城市示范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深圳坚持以法治引领改革,这一点在营商环境改革上得到突出体现。深圳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列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以高质量立法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2018年-2020年,深圳连续出台营商环境1.0、2.0、3.0改革政策,深圳营商环境改革走过了2018年1.0“搭框架”、2019年2.0“夯基础”、2020年3.0“补短板”的历程,3版方案合计推出500多项改革举措,在此基础上,2021年深圳又迭代推出聚焦“促提升”的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而在过往多版营商环境改革政策中,“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单是2020年,深圳就出台了多部具有引领性意义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重点环节、打造高效便民政务服务、营造优质平等经营环境、创新融资便利模式、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健全权益保障机制等六大领域,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出全面规范。《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是全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结合深圳实际,作出了不少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是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让“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尤其是创业者有机会重新出发。
春笋大厦。
城市文明典范
构建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深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追求,而“双区驱动”战略下的深圳发展更是在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打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
深圳出台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首批项目开工建设,“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取得阶段性进展。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打造文博会等国际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打造世界级运动活力之城。
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食粮”。以图书馆建设为例,深圳2003年启动“图书馆之城”建设,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两部地方法规。经过十多年不断探索和建设,已建成各类公共图书馆(室)1012个、图书总藏量4900多万册(件),并构建起“一个平台、二层架构、三级垂直、四方联动”的特大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
打造现代城市文明典范,印发实施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方案,连续六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打造“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全市志愿者已达200余万人,志愿组织1.4万个,在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基层治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深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打造国际一流城市文化地标,形成大湾区高品位高能级城市文化核心区。实施新时代文艺发展工程,创作遴选文艺精品。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打造著名体育城市。培育壮大“文化+”新业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传播新格局。
民生幸福标杆
以现代化理念和绣花功夫建设管理城市
深圳以现代化理念和绣花功夫建设管理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让市民生活在一个蓝天白云、推窗见绿、开门见园、文明友好的城市。
国家对深圳提出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已过两年,在民生幸福标杆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中,民生幸福标杆建设包括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等。
作为超大型城市,深圳通过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品质和城市魅力全方位提升。以现代化理念和绣花功夫建设管理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让市民生活在一个蓝天白云、推窗见绿、开门见园、文明友好的城市。
作为超大型城市,深圳的交通便利显得尤其重要。深圳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原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入选国家交通强国首批建设试点,截至2020年底,地铁运营总里程超过400公里、在建总里程231公里,“十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加快形成。
市民办事也越来越方便,深圳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全面推广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率达99.9%,在国家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智慧城市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居重点城市第一。建成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和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38万多路视频数据和全量三维可视化地图。
深圳还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改革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应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把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生态环境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做好人民群众生活过得好不好的时代答卷。
以教育为例,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学位建设攻坚战,规划布局建设四大“高中园”,坪山高中园正式开建。深圳还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制定出台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决定,印发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蓝天白云、推窗见绿,深圳人全面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收官战,今年上半年,深圳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6。公园建设也被作为民生实事和“美丽深圳”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到2020年全市已经建成各类公园1206个(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下同)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 90.87%,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市民既能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又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体验鸟语花香,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城市生活。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
可持续发展先锋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样板间
先行示范,还要求深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先锋,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过去,水污染问题是困扰深圳的一大顽疾。如今通过多年努力,深圳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并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今年4月初,深圳湾上千条鲻鱼齐跃海面的视频火遍网络,而在2月,摄影爱好者在深圳湾拍摄到上万只鸬鹚成群觅食的画面也曾热传一时。
近日,一头被称为“小布”的布氏鲸在网上走红,从6月29日起,这头小鲸鱼频频在深圳大鹏湾现身。专家分析指出,国家一级保护动布氏鲸对食物、水质环境要求较高,通常出现在鱼类较为丰富的海域。
大鹏海域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或许成为了“小布”用脚投票,到深圳“做客”的原因。可以看出,海天一色鱼鸟乐的景色已成为深圳的生态名片频频出圈,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也正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
绿色低碳,则是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词,深圳正着力以绿色低碳为抓手,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无论是在城市规划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是在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上,绿色低碳始终贯穿深圳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深圳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碳交易。此后,深圳市场流动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交量第三、成交额第四。在碳交易的作用下,深圳市的结构性减排成效明显。
2020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达到2.77万亿元,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已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
全国首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1+3”GEP核算制度体系也将在深圳全市推广。今年3月23日的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余璟表示,城市GEP核算将为GDP勒上生态指数的缰绳,形成以GDP增长为目标、以GEP增长为底线的政绩观,是推动高质量增长,促使政府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政府决策不偏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
除了制度创新外,深圳生态环境立法起步早、创新性强,截至 2021年,共制定环境领域的地方性法规20余部,约占全部地方性法规的10%。深圳正以最严格的制度及最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张小玲 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