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钱啊!”
说起深圳印象,很多外地人的理解是简单粗暴,甚至是带着“偏见”的。因为从特区诞生起,深圳就一直是在争议中不断前行,有质疑,有否定,有赞许,有支持。
直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以“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定位。深圳开始成为“学习榜样”。
那么,外地人眼中的深圳,到底是怎样的深圳呢?
“我们到深圳来,为什么不能赚钱?”
外地人对深圳的第一个印象,往往与钱有关。
例如每年回老家,一听到“从深圳回来的”,就会有亲戚问:“那你肯定赚很多钱吧。” 又或者出门在外旅游时,当地居民听到我们来自深圳,那么消费大概率是只高不低了。
对于深圳,外地人似乎只听说过深圳有钱,但从来没听过另一句话:“深圳赚钱深圳花”。
深圳的搞钱印象,最开始还是要追溯到特区建立初期,那场著名震惊全国的“蛇口风波”。
1988年,三位青年教育专家来到深圳蛇口,与近70名蛇口青年交流。其中,专家们说:来深圳有两种人,既有建设者,也有淘金者,什么是淘金者呢?就是一些人来深圳是为了赚钱,为了个人的利益到这里来,图这里的生活好、工资收入高,这个动机是不对的,特区不欢迎淘金者。
蛇口青年们对"淘金者"的定义感到不满,质问专家:“我们到深圳来,为什么不能赚钱?”
随后,现场展开了一场关于“淘金者”的辩论。在当时,深圳特区的青年们普遍认为,想赚钱、能赚钱被认为是有才能的表现。
次日,一份名为《" 蛇口座谈会 " 始末》的材料被写了出来,从深圳分送给中央和有关单位的领导,《人民日报》以及海内外许多媒体都作了报道或转载,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在蛇口青年一边。
从此,“深圳&赚钱”,便成了全国人民对深圳的第一印象。
“吃苦和努力才是你通向成功的通行证”
有人说,深圳是最不虚伪,也是最先赤裸裸讲究利益的城市。但深圳给人的印象,早已超越了搞钱。
2008年5月 ,《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名为《深圳:离共产主义社会最近的城市》的文章。十多年过去了,文章里面有一些形容深圳的句子,今天看起来依然十分贴切:
"深圳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可以创造大量一夜暴富奇迹的城市,但它一直在延续另外一个奇迹:在别的地方,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在深圳,吃苦和努力才是你通向成功的通行证。"
"这个城市疯狂地追逐财富,然而,它并不只追逐财富,深圳是中国政治口号最少的地方,是道德说教最少的地方,但这个城市的居民,整体上却是中国最具社会公共意识和道德修养的居民。"
“推动社会进步的上游思想资源也许产自北京,但最有资格以行动成为为中国社会进步贡献最多的城市,一定是深圳。”
关于“深圳与北京谁更适合年轻人”,SOHO中国创始人潘石屹是有发言权的。2018年,他在采访中说到,深圳是一个奇迹,深圳人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公益心在全中国都是位于前列的。
“我觉得深圳这里更适合年轻的人、渴望自由的人。” 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非常好,可是北京的门槛、各种限制比深圳要多得多,“要是我现在还年轻的话,我还会来深圳。”
1988年,当时25岁的潘石屹变卖了全部家当,带着换来的80元“巨款”南下深圳。但因为没有边防证,他花费了其中的50元找“蛇头”带路,从深圳“二线关”铁丝网里“偷渡”钻进了特区,开始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如今,这两个曾经的“深圳人”早已不在深圳工作生活,但在他们眼中的深圳,依然是一个不悔的选择。
“我一定会提前几年来”
2015年,深圳的“网红夫妻”刘大强和斯嘉丽结束了北漂生活,正式成为深漂。多年后,再问起这个选择,他们“后悔”了——
“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你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嗯…我一定会提前几年来的……”
改变他们对深圳印象的细节一定很多,但他们提到了:深圳梦。
“我们身边有好多公务员,都是没有任何背景,凭借努力从内地小城市考过来的。我们也认识一些朋友,毕业后来到深圳,通过努力加班创业过上财富自由的日子。房价这么高,依然有这么多人相信深圳梦,就是因为身边有一个又一个造富的故事。"
深圳梦很大,但让那些外地人对深圳产生好感的,往往是那些细微具体的小细节。
几个月前,知名营销人小马宋来到深圳后,在朋友圈留下这样一段文案:
“在深圳办事,各种方便和惊喜。”
8月,一个有20万粉丝的外地博主凌晨1点钟,在微博上给深圳的防疫和高效点赞:
“队虽然长,但连排队带检测10分钟就搞定了,有组织有纪律有效率。”
去年在知乎上,有个问题是《有哪一瞬间让你觉得深圳真好?》,一个博主出乎意料地提到了深圳医疗:
“慢性病建档,免费体检,定期回访,这个父母已经享受到了。”
更加常见的是在抖音上,我们经常能刷到为深圳的排队、礼让、文明点赞的视频:
“都来看看深圳是怎么礼让行人的!”
“向深圳学习!”
如今,成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两年后,外地人对深圳印象正在从“搞钱”变成了“榜样”。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共五方面47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有人说,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国家发改委首次以清单的形式,系统总结深圳创新经验,并向全国公开推广。
换句话说,这就相当于发改委直接喊:向深圳学习,“抄深圳作业”。
这47条清单里还有一条,是关于深圳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意思是深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只有你有本事就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因为在深圳对于人才的定义,不看论文发了多少,不看你获得什么奖励,是什么学历,只要你会创新,你就是人才。
“深圳,开风气之先。”外地大V司马南如是说。
今天,发改委在发布会上说,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全国以及其他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很明显,当发改委号召“向深圳学习”,说明这是国家对深圳先行示范两年来取得成就的肯定,这也是深圳交出来的第一份高分答卷。
这份答卷,你们还满意吗?
深圳家,宏跃创智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家,爱生活,心安处即故乡。
Copyright © 2001-22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宏跃创智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