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从1979开始
晶报2019年03月05日讯 今天,是我们的城市——深圳市的40周岁生日。我们的城市很古老,东晋就有了宝安县的建制。我们的城市又很年轻,直到1979年的3月5日,她才拥有了“深圳市”的名号。40年前的今天,她被赋予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名称、新的建制,同时还有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惟其如此,她才能在短短40年时间里,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创新型国际化城市。今天,当深圳站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时,让我们对身处的这座城市送上由衷的祝福:深圳,生日快乐!
我们生活的城市,名叫深圳。
这块土地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县城的建制。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她一直是中国的南部海防锁钥之所在。但是,在这1600多年中,她的名号一直是“宝安(新安)”。直到40年前的今天——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
1979年对我们的城市而言,绝不仅仅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这一年,中央决定创办蛇口工业区,并且炸响了“开山第一炮”;这一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希望中央放权让广东先走一步,得到邓小平的充分肯定,“经济特区”呼之欲出……
1979,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已经开篇,深圳市也迎来了自己的时间原点。
1979告别千年“宝安”迎接全新“深圳”
1979年3月,当深圳市这个行政区划刚刚问世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临近港澳的南海之滨,更是得风气之先。
早在1977年,宝安县委就向广东省委提交报告,提出发展外贸基地,建设出口加工区。1978年3月,国家计委、外贸部工作组到宝安、珠海两县调研建立农副产品基地事项,4月抵港澳调研,在6月形成的给中央的港澳考察报告中,正式提出在宝安县设省辖市,搞新型边防城市建设。当年6月,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研究迅速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和宝安、珠海两县的建设问题。
1978年7月,习仲勋来到宝安县考察工作。他深入农村和边防哨所,就搞好生产、发展经济、改善群众生活进行调研。所到之处,习仲勋强调建设外贸出口基地,抓好计划落实、资金落实。8月,时任省计委副主任张勋甫率工作组来到宝安和珠海调研,10月23日,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提出在3至5年内将宝安、珠海两县建成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型的边防城市(这就是深圳早期“三个建成”口号的出处,记者注)。10月初,习仲勋与张勋甫等谈话,表示广东省委同意将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的建议。
1978年12月22日,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宝安撤县改市的指示,宝安县革委会向惠阳地区革委会和广东省革委会呈报《关于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建制的报告》。1979年1月23日,广东省委决定撤销宝安县,设置深圳市,成立中共深圳市委,张勋甫任书记。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从此,“深圳市”成为这座历史悠久的边陲重镇的正式名称。
从“宝安”到“深圳”不仅仅是换个牌子
从宝安到深圳,从县到市,绝不仅仅是建制和名称的变更而已。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发现,很多过去难以想象的变化,接二连三地在他们面前发生着。
毗邻香港,这个地理位置在“左”的路线盛行的过去,并不是这片土地的正面资产。防备敌特渗透,防堵本地和内地居民“外逃”,长期以来成为这里的沉重负担。但是,一旦卸下“左”的包袱,秉持开放的胸怀,就会发现毗邻香港恰恰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点,中央、广东省委和宝安县(深圳市)党委政府看到了,这里的居民也看到了。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宝安县革委会向惠阳地区和广东省提交撤县改市报告的前4天,一个名叫“上屋怡高电业厂”的企业在宝安县石岩公社大队开业。由深圳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石岩公社上屋大队加工厂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署协议,由石岩上屋大队提供生产工人,香港怡高实业公司提供资金、设备、原材料,进行补偿加工贸易,并支付工人工资。这种业态后来被称为“三来一补”,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深圳的主流产业模式,成为推动深圳经济迅猛发展的强大力量。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农民江惠群等人告别农田,走进新开业的上屋怡高电业厂,成为生产线上的女工。她们在港方派来的技术员的指导下,操作机器,学习如何用铜线做线圈。江惠群和工友们拿计件工资,每天合计0.7元至0.8元,每月能挣20多元。这比她们此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耕作的所得高出10倍以上。
江惠群和工友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她们成了这片土地上一个崭新人群的先驱者——打工妹(仔)。不久以后,全国各地数以百万计说着各种方言的年轻人将汇聚在这片土地上,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以自己的青春演绎着“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情景剧。
改革的惊雷在这片土地炸响
伴随着行政建制实现从宝安县到深圳市的过渡,一股春潮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涌动。1979年3月6日,深圳建市获得国务院批复的第二天,深圳市委发出《关于发展边防经济的若干规定》,鼓励大力发展农村商品基地,开展补偿贸易。
1979年3月27日,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与香港港华电子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光明电子厂(康佳集团前身)。3月,光明华侨畜牧场与香港豆品有限公司签约,以补偿贸易形式发展奶牛生产和鲜奶出口。4月,畔湖鸭场筹办签约出口香港活鸭。5月,深圳珠宝厂与香港灿美宝石厂签订了宝石来料加工的合同,生产珠宝项链和装饰品。其前身是制作竹织产品和打棉胎的作坊。6月,深圳五金机械厂与香港家乐贸易公司合作经营中雅床具家私厂。8月,香港嘉年集团筹建深圳第一家港资酒店东湖宾馆。11月7日,深圳市五金矿产进出口支公司和省建材进出口公司与香港凯旋贸易公司签署合作经营“乌石古石场”协议。到1979年底,深圳市已办起约200个“三来一补”企业……
就在面向香港、搞活经济的热潮在这个刚刚诞生的城市涌动时,深圳湾畔一片沉睡多年的土地,也在1979年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1978年10月,时任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向中央建议设立蛇口工业区。1979年1月6日,广东省革委会和交通部联名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市蛇口举办工业区,由香港招商局集资并负责组织实施。中央制定蛇口工业区的方针是“立足港澳,领先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工商结合,买卖结合”。4月1日,招商局成立蛇口工业区指挥部。7月8日,蛇口工业区炸山填海,打通五湾、六湾之间的通道。这一声炮响,有如一声惊蛰春雷,日后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
当时可能没有人预料到,蛇口这一块弹丸之地,后来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诞生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影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口号,实行股份制、计件工资,公开选举领导职务、报纸对领导进行舆论监督等“敢为天下先”的举措……
1979年,许多当时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幕幕在这一年不断上演,许多后来推动历史前进脚步的事情在这一年萌芽和发端。这一年,不但是“深圳市”的起点,而且成为改变这片土地发展轨迹的转折点。
广东“先走一步”深圳经济特区呼之欲出
1979年发生的种种,证明了这片与香港隔河相望,面朝大海,背靠内地,刚刚获得“深圳市”这个崭新名称的土地,注定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被委以重任。这块土地居民的开放胸怀和首创精神,决定了他们将在刚刚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征程中有一番作为。
新生的深圳市,很快就要被赋予一个重大使命——经济特区。
虽然深圳经济特区以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为正式的“生日”,但是有一首耳熟能详的关于深圳特区历史的歌曲这样唱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1979年的那个春天对深圳这座新生城市意义如此重大,以至于时隔40年我们依然能够穿透岁月听到它的绕梁余音。
1979年,初生的深圳市经历了什么?“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先走一步,创办特区”章节是这样描述的:“习仲勋积极争取,邓小平全力支持,中央赋予广东‘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广东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率先创办经济特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中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1979年4月1日、2日,中共广东省委连续两天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作出了一个后来对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决定,即请求中央下放权力,让广东充分利用自身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及试办贸易合作区(后改为经济特区)。
广东省委常委会议结束之后,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上,习仲勋代表广东省委向中央提出建议,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先走一步”。中央和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广东的设想。当听说广东提出建设“贸易合作区”的名称还定不下来时,邓小平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当谈到配套资金时,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当年6月6日,广东省委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上报《关于发挥广东优势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专门列出“试办出口特区”一节,提出了特区的管理原则等意见。
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文件,正式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城市试办“出口特区”。文件指出,广东靠近港澳,华侨多,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决定,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11月26日,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由原省地双重领导的体制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里领导。
不到一年时间,深圳的行政建制实现了县——县级市——地级市的跨越。
到1979年底,特区的蓝图已然呼之欲出。1980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指出广东省应集中力量把深圳特区建设好。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深圳的城市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记者 马骥远)
深圳家,宏跃创智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家,爱生活,心安处即故乡。
Copyright © 2001-22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宏跃创智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