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或略晚。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275年(周赧王四十年)。有关庄子本人事迹的记载不多,在《庄子》中,有些篇章提到了庄子本人的一些情况。 如在《外物》、《山木》提到庄周家贫,在《徐无鬼》、《秋水》等篇中提到庄周与惠施为友,在许多篇中都有庄子与惠施辩论的记载。另外,《逍遥游》、《人间世》、《达生》、《田子方》、《知北游》等篇暗示了庄子的职业:他可能是一位熟悉当时漆器生产的技工或曾担任相关管理职能的小官吏。但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一位先秦时代的顶级思想家而言,显然太过匮乏,而且我们也分不清在这点可怜的线索中哪些是真、哪些只是虚设的寓言。 这个困难也许并非出于史料不足,而是因为庄子本就是一位甘愿“自埋于民”(《则阳》)、“使天下兼忘我”(《天运》)的隐士。庄子的思想和文字是高度统一的:其思想是要揭示是非利害的虚假、知识的有限,而其文字则多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其思想宣说“无用之用”,其文字则“终始言,未尝言”(《寓言》)。所以,要了解这样一位隐士的思想,也许得意忘言、心领神会比搜求字句、探赜索隐更为紧要。 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共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作的,至少可以代表庄子的思想。外、杂篇则比较复杂,有些地方是庄子的后学对于内篇的发挥、补充,其中《寓言》、《秋水》、《知北游》、《达生》、《山木》、《田子方》等篇里的一些思想还甚为精彩;另有些地方则杂入了战国末期学术合流派的观点,与内篇存在比较大的歧异。从晋朝起出现了对于《庄子》文本真伪的讨论。 参考庄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对庄周与《庄子》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庄子》是庄周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就讨论庄周的思想而言,以内七篇的思想为取舍的主要依据;外、杂篇中与之相呼应,或依照内篇的思想旨趣而发挥、补充的,可以视作庄子的思想;而一些明显带有论战色彩、用世取向的篇章和段落则不在讨论之列。在此前提下,对于外、杂篇中一些不必一定为庄子本人的表述(比如出现了后世的语言用法),我们在行文当中一概冠以“庄子说”,不再深究辨析。
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家】或者直接搜索【i-shenzhen】,获取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