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家园小助手 发布于2022-7-22 14:10 56 次浏览 0 位用户参与讨论 [复制链接]

干旱、野火、暴雨、飓风,2021年,全球目睹了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

搜索引擎谷歌公布的年度热词数据显示,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寻找更环保、更好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可持续性”“气候变化影响”的次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在中国,河南暴雨、野象北迁、“双碳”目标、野猪泛滥等热点话题,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在此背景下,今年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会的主题,确立为“生态文明:创新实践与国际传播”。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在12月18日举行的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会上致辞表示,生态环境保护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开展国际对话的重要领域,对于促进各国交流合作,增进民心相通,有效化解矛盾和纷争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在大会上,多位官员、学者、企业代表对生态环保领域的公共关系发表观点。多位与会专家认为,在世界舆论日益关注环保话题的当下,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更为重要,今后可以从丰富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等方面努力。

中国近年环境污染事件(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2021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供图。

“生态觉醒”时代来临,全球网络一个月四万次提及COP15

今年5月,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公众对自然的兴趣和关注在过去五年中显著上升,并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继续增长。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人数增长最为显著。报告认为,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变革时代,即“生态觉醒”时代。这份“觉醒”在中国得到了印证,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生态环境领域罕见地有两个关键词“双碳”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上榜。

其中,《生物多样性公约》被关注,源自今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 (COP15)。

在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会上,《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通过视频致辞,并赞扬了COP15大会的媒体宣传工作。她提到,10月份一个月间,仅在全球所有的网上资料中,就至少有四万次提及COP15与会议成果。

此外,生物贸易伦理联盟2020年对中国公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95%的中国人知道什么是生物多样性,9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有责任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

穆雷玛认为,这样的趋势很好,但意识的提高还尚未转化成扭转自然丧失所需的行动。因此,今后传播和公关活动需要为人们提供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方法,即通过团结一致的行动和努力来推动进步,让所有人公平、可持续地受益。

中国近年环境污染事件(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发表视频致辞。大会供图。

正面回应热点问题,生态环境部改变被动应对环境舆情的局面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5.8个百分点,达到了87%,优良水质段面的比例提高了17.4个百分点,达到了83.4%。

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影响了公众的感受。2020年国家统计局所作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了89.5%,比201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几年前人们对雾霾等污染现象的不满和担忧。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在大会上发言时说道:“过去网上流传着大量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负面声音,有调侃有讽刺也有恐慌,让我们记忆犹新。”

刘友宾回忆,2013年至2016年,以雾霾话题为代表的生态环境舆论始终保持高热态势,生态环境部门承受了有史以来最为艰巨的舆论压力。

为有效改变社会舆论的被动局面,生态环境部于2017年建立了舆情新闻发布制度,持续加大信息公开。截至2021年11月底,已经连续召开了58场新闻发布会,回应了公众关心的600多个热点问题。

刘友宾介绍,目前,在向媒体介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生态环境部已经有了“更为开放的心态”。在一些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中,会组织记者前往一线进行采访。

今年以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南都记者曾就中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海洋变暖和酸化问题,全国碳市场的运行管理等话题进行提问,并得到相关官员和专家的答复。南都记者也多次跟随环保督察人员前往环境执法现场进行采访报道。

此外,生态环境部也督促地方加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推动31个省区市生态环境部门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并且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对生态环境的舆情热点事件要求落实实体责任,该用哪个层次对外发布就用哪个层次对外回应,避免局部的苗头性的环境问题演化成全局性的环境负面舆情事件。

中国近年环境污染事件(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北京天坛祈年殿。 新华社发

中国的成绩如何说服世界?以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报告为例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钱勇在演讲中指出,生态环境与公共关系领域,有从传统向新型,从单一向多元,从国内向国际不断延伸的趋势。比如,由于生态的改善,野生动物增多了,但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也增加了;在国际舆论层面,中国责任论的声音不断出现。

在本次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会上,多位与会人士认为,应当不断改进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的环保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认为,传播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除媒体之外,联合国机构和知名学术期刊也应成为重要平台。

贺克斌举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的大气质量曾经遭受国际媒体的诟病。之后几年,北京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大力度的措施。2016年,贺克斌加入一个国际专家组,共同完成了一份关于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过去20年,北京在人口、能耗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在世界历史上罕有。报告一一列举了北京为改善大气质量所做的各类措施,并作了定量分析,指出具体每项措施,使得空气中哪种污染物的浓度减少了多少。

贺克斌观察到,这份报告发布后,国际媒体、联合国环境署的官员及国际清洁空气的专家,都给予了很大关注。

英国《卫报》、美国CNN都曾发布过中国空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的相关报道;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文认为,北京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还提到“如果北京能做到,世界上其他城市没有理由做不到。”


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家】或者直接搜索【i-shenzhen】,获取更多信息

主题推荐

    暂无主题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捷回复: 【看帖回帖是一种美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深圳家|家在深圳论坛-深圳城事生活社区-心安处即故乡

深圳家,宏跃创智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家,爱生活,心安处即故乡。

Copyright © 2001-22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宏跃创智 X3.4

快速
发帖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