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去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2020年结婚登记人数创17年来新低”的话题相继登上微博热搜。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最新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根据年鉴显示,过去一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8.52‰,跌破10‰的整数关口,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两项指标均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2020年结婚登记数为814.33万对,创下自2003年以来近17年的新低。 人口学中的多个重要指标均打破历史记录,突显我国人口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 人口负增长会提前吗? △ 一名护士在为新生儿按脚印。 “我国除了自然灾害那几年,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口统计研究室主任王广州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其实出生率早在今年5月份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也有披露,但在当时,人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生育率上——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 总和生育率的警戒线是2.1,即育龄女性平均生育2.1个孩子才能保持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学界认为其低于这一数字时即触碰到了低生育率的门槛。 王广州认为,从研究的角度讲,总和生育率更能显示人口问题的实质,出生率是一个比较粗的指标。“但总体上,10‰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它对应的信号是出生规模和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他同时表示,通过研究我国过去10年、20年间的人口变化趋势发现,跌破10‰并非没有端倪。以黑龙江为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31万人相比,2020年人口减少646万,下降16.87%,年平均增长率为-1.83%。 “这里早就是人口负增长,我国的情况是不均衡的,年鉴显示的平均数据不足以覆盖那些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王广州说。 而人们普遍关注的是,2020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是否预示着全国层面将加速迎来人口负增长? 判断全国人口是否进入负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数是否小于死亡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至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43‰、10.94‰、10.48‰、8.52‰,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幅度接近2‰。王广州指出,对照这一趋势,今年的出生率可能会下降到7‰以内。 从死亡人口数来看,随着老龄人口基数不断增加,我国近几年的人口死亡数均保持在990万人左右的高位,2020年的死亡率为7.07‰。“今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在7‰以上。一升一降,意味着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人口负增长可能会提前来临。”王广州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则指出,从长期来看,人口出生率在维持低位时,人口死亡率往往也会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维持在低位。仅凭2020年这一年人口出生数据,现在还很难说中国人口负增长已提前来临。 疫情增添不确定性 △ 2020年4月8日凌晨,武汉“解封”后,车辆通过武汉西高速收费站(无人机照片)。 人口数据的下行主要受到生育观念变化、生育养育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但新冠肺炎疫情也增添了更多外在的不确定性。 婚姻登记对数常被视为下一年度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重要风向标。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介绍,疫情进一步压低了生育水平,改变后疫情时代的人口结构,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迟结婚。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2020年的婚姻对数比2019年同比下降12.2%,同时,2020年初婚登记人数创近年来新低。初婚人数减少直接导致短期内潜在的一孩生育人群规模更加收缩。 张翠玲表示,虽然疫情隔离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意外怀孕和非计划妊娠,但受疫情引发的群体心理焦虑和生计担忧,年轻群体的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明显加剧,婚育安排进一步延后或取消,女性的生育养育困境进一步加剧,加速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王广州则认为,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创下历史新低跟疫情有一定关系,但构不成因果关系。 他分析称,去年的出生率更多来自疫情尚未大规模流行的2019年,即便育龄妇女在2020年1月份怀孕,也只会带来当年最后两、三个月的出生率下降,不足以影响全年。“相较而言,今年的出生率则会比较大地受到疫情的影响。” 放开“三孩”难抵下降趋势 为了减缓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我国在今年正式放开“三孩”。 今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实施生育“三孩”辅助政策。 与此同时,各个省份也陆续以发放育儿补贴、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等措施推进相关工作,鼓励人们将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实践。 全面“二孩”的效果曾在2016年和2017年短暂体现,出生人口数量比放开前分别增长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当时抵住了一点下降趋势,但到了2018年之后,数据不升反降,又回到2015年之前的水平”,在王广州看来,通过放开“三孩”解决人口问题不太现实。 根据他前几年的调研,乡村地区有“二孩”生育意愿的达到80%左右、城市为40%左右,二者综合起来50%,而有“三孩”生育意愿的不到10%。王广州认为,以往所积累的限制生育的政策和现在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会产生惯性和加速度,最终导致“少生”,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数量。 “‘三孩’政策可能会使2022年的新增人口数出现一个小幅回升,但至少不会对今年有影响,长期来看也很难抵挡人口数量下降的大趋势。”王广州表示,现阶段,“三孩”在整个出生人口里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更重要的是守住“一孩”“二孩”基本盘。 就业人口构成“红利”来源 △ 2020年毕业季,求职者寻找岗位。 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首次超过0~15岁人口数,发生在2018年,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发展到现在,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18.7%,我国进入到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出生率持续走低、年龄结构老化,实际上会作为一个长周期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给人口红利、养老金、养老照料等方面带来持续性的挑战。 冯文猛表示,从长期来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二是创造条件推进延迟退休等政策改革,鼓励中老年人更好发挥作用;三是提升国民教育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挖掘人才红利。 王广州对此表示认同,他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人口机会窗口依然处于非常有利的时期。虽然人口红利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所下降,但从整体看人口红利仍处于水平较高的阶段。 同时他也指出,人口红利是由就业人口创造的,从人口经济学的原理出发,只有就业人口才能创造价值,构成“红利”来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年劳动年龄人口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仅不利于人口机会窗口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人口红利的深入挖掘。” 在王广州看来,目前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有一部分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这个群体也包括青年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5.4%、4.2%。“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达到了20%多。” “在校受教育比重提高,必然带来青年劳动力人口就业率下降,但人们理解的‘躺平’也好,‘啃老’也好,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也是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王广州坦言。 此前,国新办召开的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当前仍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延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优化就业服务,扩大就业容量,巩固就业稳定的态势。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图片来源:新华社 责编:何晶 ▼ ▼ “三孩”政策,来真的! 为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国家卫健委回应了 “全面二孩”没解决的问题,“放开三孩”能解决吗? ▼ 我们的微店 ▼ 可进店购买最新《中国报道》杂志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家】或者直接搜索【i-shenzhen】,获取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