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群生
前言
五大道名医(网络图片)
中国近代历史在1840年产生了激变,彻底改变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帝王统治。鸦片战争使中国腐败的晚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建立租界,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天津的九国租界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五大道的这一区域曾先后修建了四百余幢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由于租界的特权,使它聚集了一大批中国各个阶层的群体。这些建筑曾经的主人,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说,天津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一部活的教科书,五大道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平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一批爱国医师,不堪日本人的奴役,结伴来到天津创建医院,开办医学与护理教育。多年来他们在五大道相约而居,形成一个名医荟萃的精英群体,丰富了五大道的人文内涵。他们以治病行医,救死扶伤为己任,活跃在五大道周边并辐射到天津及华北地区,为天津乃至全国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世纪以来,他们虽然默默无闻,却陪伴了天津几代人的生活,本篇将重现名医们昔日的风采,对他们高尚的医德医风,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予以深深的缅怀!
王志宜
王志宜故居:睦南道31 号
王志宜(1903-1984),女,天津人,儿科专家。早年就学于天津严氏女学,1923年北京培华中学毕业后留美,入康奈尔大学生物系;1927年入密西根大学;1931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32年任南京中央医院儿科住院医师。
1934年任天津女医院儿科医师;1936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医师;1940年回津,任中华医院医师;曾任恩光医院医师;1946至1949年还兼任天津第一医院顾问医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妇婴医院、儿童医院顾问医师,天津九三学社常委。
林必锦
林必锦故居:睦南道60号
林必锦(1911-1996),男,中国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福建永福(今永泰)人。1938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平中央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天津恩光医院医师。
1956年,林必锦创立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并首任科主任。此后,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基础上,又成立天津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林必锦任首任所长,他是我国耳鼻喉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林崧
林崧故居:睦南道67号
林崧 (1905—1999)男 我国妇产科病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解放后,历任天津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
林崧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及医预科,后入北平协和医学院,攻读妇产科;1932年毕业后,留任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助教及讲师;1936年赴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进修;1937年回国,1942年在天津有多篇有关妇科的论文发表。
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被日本人侵占,林崧不愿为日本人服务,举家迁到天津,与几位富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医生,共同组建了恩光医院(新中国成立后与几家医院合并组成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因为他医术高明,有很多佳话广为流传。
在他的家中,就有两件珍贵的纪念品,一件是张学良夫人于凤至送的银盾,一件是黎元洪儿媳送的古瓷花瓶,都是当年为她们治病或接生,得到的赠礼。
金显宅
金显宅故居:睦南道69号
金显宅(1904-1990),男,著名医学家,我国现代肿瘤医学创始人。亲手创建了中国肿瘤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培养了大批肿瘤外科人才,被誉为中国肿瘤医学之父。金显宅1904年3月7日出生于汉城,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后流亡中国,1930年加入中国籍。
1926年他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北平协和医院肿瘤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37年,金显宅赴美留学,先后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纪念医院、芝加哥肿瘤研究所学习肿瘤病理和临床。1939年,又先后访问了欧洲八国,考察肿瘤诊疗工作。
1939年10月,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副教授和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医院被迫关闭。他与卞万年、卞学鉴、王志宜、关颂凯和林景奎诸医师同赴天津,合资开办一所“恩光医院“,他负责外科和瘤科的工作。
1949年他还担任河北医学院的外科教授、天津市总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等外科顾问医师。1951年夏,金显宅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
文革中金显宅被关进'牛棚', 受尽迫害,两年后才获准回医院工作。1987年金显宅以83岁高龄首次回韩探亲,1990年9 月4日金显宅在天津逝世,众多津门百姓排着长队自发为他送行,感谢他几十年来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所作的贡献。他的骨灰最后撒向了渤海,实现了他“背靠大陆,漂向仁川”的遗愿。
万福恩
万福恩故居:睦南道71号
万福恩(1900-1961)河北盐山人,外科学专家。1927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河北医学院外科主任,西北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同德医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抗美援朝医疗队第一大队队长、华北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院长、天津市立总医院院长。
施锡恩
施锡恩故居:睦南道75号
施锡恩(1904-1990)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医生世家,师从中国早期泌尿外科奠基人谢元甫,是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1921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预科班,学习成绩与林巧稚齐名,出类拔萃。1929年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后获博士学位。1931-1942年留北平协和医学院任副教授,1942年为反抗日本统治,他与一批协和医师到天津恩光医院行医。
施锡恩在泌尿外科学享有极高声誉。当选过国际泌尿科学会会员和美国自然科学荣誉会员。解放后,施锡恩先后担任过天津市人民医院和第一中心医院泌尿科主任,与朱宪彝,杨济时等一道参与了天津医学院筹建工作,任外科学教授。
卞学鉴
卞学鉴旧宅:睦南道81号—87号 图 | 李庚翔
卞学鉴,(1910-1979)天津市人,皮肤科学专家。中学就读于南开中学,1937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在小白楼开封道的起士林旁边开了个“卞学鉴诊所”。其居处原镇南道(睦南道)友爱村的大门口,悬挂有“医学博士卞学鉴”牌匾。
卞学鉴出身于津门望族,为严范孙之外孙,其父卞俶成,著名金融实业家,曾接管祖业隆顺榕药庄;其母严智蠲,教育家。卞学鉴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曾在天津恩光医院和北大医院工作,解放后任天津纺织医院皮肤科主任,参加过抗美援朝医疗队, 撰有《关于输血性梅毒》等多篇学术论文。1979年在津去世。
安乐邨这组建筑群位于马场道、睦南道与桂林路交口,建于1933年,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第设计。建筑立面上使用了连续的拱券,并在拱券上装饰了连续的绞绳式纹样,与红色墙面相配,格外漂亮。同时,支撑拱券的柱子上也应用这种绞绳式花纹与之呼应,这一系列手法形成了鲜明的立面效果。
从建筑落成直到今天,在近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安乐邨里更换过数不清的房客,也曾有诸多历史名人自此停留。有著名实业家、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曲艺大师骆玉笙(小彩舞)、京剧名家杨荣环、中医名家刘松庵、中医名家陈微尘、中医名家杨梦石、以及肿瘤专家张天泽、黎元洪次子黎仲修、著名妇产科医生杨珂等等。
张天泽
张天泽故居:马场道108号
张天泽 男 (1920—2004)辽宁人,一九四三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人民医院腹部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张天泽从事肿瘤临床数十年,为发展肿瘤医疗事业投入了全部精力,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德高望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那双有如神助的手曾抢救过数以千计的病人。1972年他曾经力排众议,在老师金显宅指导下,成功地为年逾九旬的马寅初先生做直肠癌手术,术后马老活到百岁寿终,癌细胞也没有扩散,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张天泽教授于2004年2月12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3岁。
欧阳乾
天津泌尿外科专家合影,左一为欧阳乾教授。 欧阳乾故居:睦南道安乐邨1号
欧阳乾,泌尿外科专家,曾任第一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任,1956年我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著名泌尿外科专家、施锡恩教授组建的独立泌尿外科专科,是当时国内少数的独立的泌尿外科专科之一。施锡恩教授任首任科室主任,后欧阳乾教授担任科主任。
建国初期该科的学术、技术及管理水平,在国内享有盛名,各地来进修学习的医师不断,不少人今已成为我国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是我国早期培养泌尿专科医师的基地。五六十年代,欧阳乾教授开展的“阴茎癌髂腹股沟淋巴清除术”还开展了“腹膜前疝修补”、“淋巴管造影术”等在国内领先。
王羽鸿
王羽鸿故居:睦南道安乐邨7号
王羽鸿 ,皮肤科专家, 辽宁法库人 曾任民国大学校医、井陉矿务局医务处主任兼矿厂医院院长、津浦铁路局副总医官、北宁铁路管理局天津医院院长等职。
刘松庵
刘松庵故居:睦南道安乐邨16号
刘松庵(1911—1995),室名仰山庐,清末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关门弟子。刘松庵极崇拜明代医家、书法家傅山,所以取室名叫仰山庐。他的行草奔放中蕴苍劲,险崛里见体势,意韵深邃自成一家,是中国书协会员、天津书协名誉理事。1930年至1942年悬壶天津,被誉为“二十鬻字,三十悬壶”的书法家大夫。
新中国成立后,刘松庵任天津公安医院中医科主任。他在学术上深受施今墨影响,推崇“用中医、西医之长,融汇新知,使之系统化”。现公安医院牌匾就是刘松庵所书。坚持“生命没有等级”的刘松庵,虽为中医,但不排斥西医,他说正是西医能用各种化验和检测手段,才达到了对病人的对症下药。
正是他前效先贤,后追能者,抱定善念,多方相融,使他在多年的行医中,不断研制出多种治疗慢性胃炎、治疗心绞痛等珍妙药方。这些医术和药方,直到今天,仍被人们用于治疗,刘松庵也成为对我国中医发展,颇具影响的一代名医。
陈微尘
陈微尘故居:睦南道安乐邨17号
陈微尘(1896—1969),名邦荣,字尚一,湖北浠水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清代诗人陈沆后人。陈微尘作为一代名医,著有《老中医书》。他1934年来津,任天津铁路局总务秘书,后来过起以鬻文为主、从医为辅的生活。
他当过《风月画报》撰稿人,还在《银线画报》《北洋画报》发表收藏鉴赏类文章,在津他以廉价淘得殿板木刻《圆明园图记》,附园中全景40幅图,每幅皆有题咏。他令女儿陈师簪逐页摹绘,由夫人谢学瑜抄录题咏,在《银线画报》连续刊载。陈微尘与名士方地山等友善,并为方地山开方医病。
1939年,在渤海大楼自立诊所。1956年起在天津红十字会医院工作,任中医科主任。此外,他还为中医进修班上课,培养中医人才。陈微尘为名医兼学者,诗文书画俱佳。
杨柯
杨珂故居:睦南道安乐邨18号
杨珂(1908—1976)字玉可,男,天津市人,1908年10月出生天津,“八大家”长源杨家后人,著名妇产科专家,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创建人。193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系,1939年曾任香港大学副教授、1942年任南京中央医学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1946年任天津市中央医院妇产科主任。
解放后,他参加了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筹建组的领导工作,并任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首任院长兼助产分校校长,为该院成为天津及华北地区妇产科中心和基地倾注了全部心血。
虞颂庭、俞蔼峰
虞颂庭、俞霭峰故居:睦南道金林村3号 图 | 李学泓
虞颂庭(1914-2010),男,泌尿外科专家;俞蔼峰(1910-1991),女,妇产科专家。虞颂庭1914年5月生于浙江慈溪,受行医的父亲影响,高中毕业后考取北平协和医学院,1939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外科助理住院医师。
抗日战争期间,协和医学院被日军占领,虞颂庭满怀民族义愤,历尽艰险奔向抗战大后方,辗转广西、贵州、湖南等地为抗战服务。抗战胜利后不久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修,师从于国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查理·赫金斯教授。1948年回国就职于天津中央医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任外科主任。
俞霭峰(1910-1991),女,著名妇产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曾任天津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计划生育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她精通临床妇产科学、妇幼保健业务,擅长妇产科内分泌学和病理学,是天津医科大学妇产学科的创始人。
俞霭峰祖籍浙江镇海(今宁波),1939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学院被日军占领,俞霭峰与虞颂庭一起历尽艰险奔向抗战大后方,中途在桂林、贵阳滞留,漂泊行医,在桂林,他们结为夫妻。
1946年,俞霭峰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1948年学成回国,进入天津市中央医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工作。
方先之
方先之故居:睦南道109号
方先之(1906-1968),男,中国骨科医学创始人,医学教育家,因医术精湛被誉为“骨圣”。1953他创办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为中国骨科事业培养大批骨干人才。
方先之是浙江省诸暨人,1906年2月24日出生,1925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医预科,1928年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就读,1933年毕业后,以成绩优异留校工作九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京平协和医院被迫停办,方先之与一些协和老同学来到天津,筹办天和医院,喻意为“天津的协和”。
天和医院于1942年7月1日开业,方先之负责骨科,兼看外科,接着,方先之又在当地士绅周学熙等人的帮助下成立了天津骨科医院。1944年8月1日,拥有床位25张、职工11人的私立骨科医院在沙士道27号正式开业,1946年迁至长沙路。由于他医术高超,短短几年内就在天津颇负盛名,这两所医院的建立充实了天津的医疗力量,治愈了不少疑难重症。
天津解放后,方先之把全部精力倾注于骨科医疗事业中去。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久,方先之参加了第一批医疗队,在严冬季节和艰苦条件下,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出色地完成任务后,于1951年返回天津。
在“文化大革命”中,方先之受到迫害。1968年6月29日,方先之因患肝癌,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病逝,时年仅62岁。
柯应夔
柯应夔故居:睦南道139号
柯应夔(1904-1979)男,汉族,福建闽侯县人,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妇产学科奠基人之一,曾任天和医院院长、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副院长。
柯应夔,1904年12月8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29年6月获沪江大学自然科学系理科学士,同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日寇占领该院被迫离开。
1940年他远赴美国纽约MEMORIAL癌瘤医院读博士后研究员,专攻肿瘤学和妇产科学。1941年考取了美国妇产科专家学会学员。回国后于1942年,他和方先之、张纪正等名医组建了私立天和医院,任院长兼妇产科主任。
1953年,他倡导并参与建立了全国首家妇产科专科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1956年7月医院成立后,他即担任分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副院长。
“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1972年,古稀之年的柯老突患脑溢血,加之患有糖尿病,生活不能自理,但他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在病床上总结和写作了《子宫脱垂》、《临床妇科学》,他的这些医学巨著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妇产科医学遗产。柯老1979年去世。
张纪正
张纪正故居:大理道41号
张纪正(1905—1984),山东潍县人,初在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预科读书,1928年转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学医,获博士学位。1931年至1937年在协和医学院担任院医师、副教授,曾在1933年长城喜峰口等地从事抗日救护工作。1937年赴美深造,擅长胸外科,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1940年回国,任协和医学院外科主任,著述颇多,在医学界德高望重。
作为一名著名的胸外科专家,张纪正曾在战乱年代来到天津,与同仁共创天和医院;并在1941年成功地进行了我国(也是亚洲)首例“左全肺切除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切除左全肺获得成功的医生,被誉为“亚洲第一刀”。
张纪正1984 年10 月11 日因患脑动脉栓塞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9 岁,一代" 刀王"永远离开了我们。
范权
范权故居:常德道24号
范权(1907-1989),男,字慕柳,江苏吴县人,1931年毕业于原北平协和医学院,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曾任协和医学院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我国儿科医学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领导筹建天津市儿童医院并长期担任院长。
范权在小儿水盐代谢、代谢性疾病、实验性佝偻病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在我国首先提出对吐泻患儿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方案。他发明的“范氏输液法”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范权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残酷迫害,被抄家游斗。1979年恢复院长职务,1981年9月任名誉院长,1989年7月5日范权因肺原性心脏病在天津逝世。
赵以成、汪培娲
赵以成、汪培娲故居:常德道69号
赵以成(1908—1974),字泽如,福建漳州人,中国著名外科医生、神经外科专家。
1926年,赵以成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后进入协和医院深造,并获博士学位,之后获洛克菲勒奖学金进入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科研究所任医生兼研究人员,期间研制成功用“特制胎膜”防止手术后粘连,回国后仍在协和医院工作,日军接管协和医院后,赵以成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而全家迁居天津,担任行医。
他是中国神经外科医学的创始人,在该领域的临床、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做出开创性地杰出贡献。
他历任天津医学院脑系科一级教授,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主任,北京宣武医院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新中国成立后,赵以成任河北医学院名誉教授及天津市立总医院神经外科顾问。1951年初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回国后在天津市总医院工作,并在该院创立了脑系科,同年天津医学院成立,天津市总医院改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他任神经外科主任兼教授。
“文革”当中,赵以成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强迫在医院里劳动,打扫烟道。1970年他身患直肠癌,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入住北京日坛医院接受治疗,手术后,他置疾病于度外,坚持讲学、会诊,还给病人做脑转移瘤手术。1974年,因病逝世,享年66岁。
汪培娲(1904-2005)字炼天,祖籍山东泰安。1934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任该院妇产科工作,曾获妇产科特等荣誉奖。1956年,遵周恩来总理嘱托,辞去公职,协助其夫赵以成创建神经外科工作。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汪培娲以自己一生的奉献诠释了这句至理名言。赵以成1974年去世后,汪培娲又在儿女的陪伴下,在常德道的小楼中生活了三十多个春秋,直至101岁去世。她寄情于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晚年充实而平静,但在她心里,对赵以成的思念,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杨济时
杨济时故居:重庆道116号
杨济时(1900—1970),男,江苏苏州人,天津卫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南京中央医院内科主任,湘雅医学院教授、教务长,贵阳医学院教授等。
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纺织医院(第一中心医院前身)副院长兼内科主任,并长期从事内科临床及医学教育工作,尤其在血液病的研究上做出重要贡献。1955年他又受命参与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筹建工作,从基建设计到人员招聘,他都事必躬亲,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此后,在担任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兼内科主任期间,杨济时以其高超的医术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1957年,杨济时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惨遭迫害,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1970年杨济时病逝于天津家中,终年七十岁。1978年,天津市卫生局和第一中心医院为杨济时举行了隆重的平反追悼会。
曾昭德
曾昭德旧宅:重庆道239号
曾昭德(1900-1981),广州市人,系曾国藩后人,内科专家,他的妻子段瑂是段祺瑞的孙女。1919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1年赴美学习理工,1923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开始学习医学,1927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擅长内科。
1929年后来天津开业行医,先后在马大夫纪念医院、恩光医院等兼任内科医师及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恩光医院院长、妇幼保健院顾问医师、市立第五医院院长。
朱宪彝
朱宪彝故居:成都道100号
朱宪彝(1903-1984),男,字良初,天津人,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杰出的医学教育家,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的创建人。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医学院院长、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河北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朱宪彝1903年1月3日出生,1917年考入直隶官立一中(现天津市第三中学),1930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代谢性骨病的钙磷代谢系统的研究闻名于世,被国际上尊为“现代代谢性骨病知识之父”。
1984年12月25日上午,朱宪彝逝世时仍在伏案工作。他生前留下遗嘱:“一是遗体献给医学院供病理解剖;二是一生珍藏的图书资料献给医学院(仅读书卡片就有10万多张);三是把一座私人住宅楼贡献给医学院使用;四是2万元存款捐给医学院,作为奖学金,激励后人”。
丁懋英
丁懋英故居:成都道106号 (已拆除)
丁懋英(1892-1969),女,1892年1月出生于江苏镇江,8岁随父在上海定居,其父是上海著名中医丁甘仁。丁懋英于民国初年来天津,入严氏女学读书。因身为女性却胸怀大志,而深得著名教育家和南开学校创始人严修器重。在严修的资助下,丁懋英1913年考取留美官费生,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专修妇科和产科专业。
她在国外学习时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为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成归国后,1923年她入严修任董事长的天津公立女医院(水阁医院)任院长。在公立女医院出现之前,是由接生婆走街入户帮助产妇分娩,由于各种因素,那时候的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很高。在丁懋英担任院长期间,天津的女医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6年,丁懋英在英租界伦敦路(今成都道106号)创建了水阁医院分院,俗称丁懋英女医院。前面的中式平房作为医院,后面的二层小楼用来住宿,该房分别有东、西两个中式门楼,为双扇对开木门。东侧的大门平时不开,作为备用;进出用西侧大门。内设有挂号室、诊室、化验室和住院室。此后,丁懋英上午在水阁医院应诊,下午在分院应诊,以产科为主,兼治妇科。
1951年又赴美国发展。1952年,丁懋英以60岁高龄考取了美国医师执照。1969年6月病逝,葬于旧金山郊外。
吴廷椿
吴廷椿旧宅:成都道云成里4号
吴廷椿(1913-2010),辽宁义县人,1941 年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院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牙医学院博士学位。1946 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腔外科学院进修。1947 年,34岁的吴廷椿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后回国,一年后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天津市立牙病防治院院长。
解放后,吴廷椿再任天津市立牙病防治院院长,随后担任天津市口腔医院主任医师、院长、名誉院长,天津医学院口腔系主任、教授。
杜持礼
杜持礼故居:河北路253号
杜持礼(1913-1984),浙江绍兴人。中国放射医学创建人之一,出身富豪家庭,父亲杜荷舫早年留学英伦,其母为英国仁记洋行买办李辅臣之女。杜持礼自幼接受良好文化教育,从天津新学书院毕业后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班,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8 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留院当助教期间奠定了扎实的放射医学临床基础,在该学科领域声扬京津,被一些医疗机构争相聘请。
解放后,杜持礼曾任天津市胸科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是天津放射学科协会理事、《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杜持礼专业功底扎实,对现代放射医学有深入研究,为我国放射医学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屈鸿钧
屈鸿钧旧宅:云南路24号
屈鸿钧 (1918-1993) ,天津人,流行病学专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北医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天津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天津市卫生防疫站站长。五十年代研究总结了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等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撰有《乙型脑炎临床分析》、《天津市麻疹流行规律的研究》等论文。
李漪
李漪旧宅:云南路30号
李漪(1897-1982)女,山西昔阳人,1897 年6 月17 日在广州出生,后随家迁至北平。她是1924年北平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第一位女生,曾受聘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后又辗转湘雅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中山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浙江医专、贵阳医学院、四川医学院等多家单位工作,1941 年被国民政府派遣去美国。
1954年李漪回国后被国家安排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1956年在朱宪彝、杨济时力邀下,李漪来到天津医学院,在这里她建立了新中国首个实验肿瘤研究室,开展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及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所培育两种小鼠被国际近交系小鼠标准命名委员会和我国卫生部定为国际通用标准化小鼠,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李漪教授多次荣获地方和国家科技进步及发明奖,参与编译《癌的病理生理学》一书,被誉为'揭癌之谜的女强人'。李漪被人称作'老小姐',一生忙于事业,为了人类能战胜癌症病魔,她大半辈子与小鼠结伴,终身未嫁,1982 年去世 ,享年85岁。
朱宗尧
朱宗尧旧宅:云南路31号
朱宗尧(1914-1998),天津市人。1939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后先后赴丹麦、瑞典、法国、美国等国学习卡介苗制作技术。1948年回国,在天津首次推行卡介苗预防接种,并获显著成效,使天津成为中国最早接种卡介苗的城市。他是闻名于国内外的结核病防治医学专家,天津防病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解放后,任天津市结核病防治院院长、名誉院长,天津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会长,中国防痨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分会理事长,国际防痨协会理事。著有《结核病概论》、《皮内接种卡介苗实用价值》、《结核病学流行病学》等医学专著。
朱宗尧从事防痨事业50多年,矢志不渝,锲而不舍,为天津防痨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8月31日逝世,终年86岁。
卞万年
卞万年旧宅:云南路57号
卞万年(1904-1992),男,江苏仪征人。卞万年为中国近代银行家卞白眉之四子,是中国心血管病专业的先躯,曾任天津恩光医院院长。卞万年早年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1931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后留校任教,擅长内科、心脏科。
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医院被迫关闭。率先来津的内科医生卞万年和外科医生方先之回北京,把极有实力的眼科医生林景奎、牙科医生关颂凯、小儿科医生王志宜、外科医生金显宅、耳鼻喉科医生林必锦、妇产科医生林崧、泌尿科医生施锡思、皮肤科医生卞学鉴等人召来,大家商量后,每人五千块钱,集资接办了陈善理的恩光医院。
卞万年担任接办后恩光医院的首任院长,由于他领导有方,且这十位医生都是协和毕业的名医,各有专长,医术高超,使得这所原来名不见经传的私家医院声望日隆,门庭若市,慕名而来的病人很多,医院的经营蒸蒸日上。
顾学勤
顾学勤旧宅:重庆道民园大楼
据有的资料记载在重庆道与昆明路交口处顾学勤也有一处住宅。
顾学勤(1903-1984),字孟杰,天津人,妇产科专家。1929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1931年起在开滦矿务局矿区医院工作;1934年入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学习;1935年获该院院士学位。
后到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学习,1939年起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副教授;1942年回津创办天津立仁医院(院址在三十二号路73号,今赤峰道),任院长。解放后,曾在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工作,1956年起任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
田大文
田大文旧宅:昆明路103号
田大文(1897-1966),天津市人,中国眼科学创始人之一。他幼年父亲早丧,家境窘困,曾在天津铃铛阁中学读书,后考入北洋海军医学堂,专攻眼科学,1924年毕业,几年后赴法国波尔多大学深造。回津后受世界防盲会委托,接办华洋防盲会(防盲施医局前身)。
1931年,田大文在原法租界丰领事路(今赤峰道)创建华北防盲医院,任院长。解放后,华北防盲医院改名为天津市立眼科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眼科学专科医院。
杜承恩
杜承恩旧宅:昆明路(地址不详)
杜承恩(1890-1976),字泽先,河北深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曾任张作霖随军医生和张学良私人医生。1931年任天津第一市立医院院长。1933年独立执业行医,在三十二号路63号(今赤峰道85号)开诊疗所。诊所后移至昆明路,1949年将房产设备均献给国家。此后,杜承恩在第三医院工作,后任南开大学校医。
林锦奎
林锦奎(居住地址不详),眼科专家,1931 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眼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天津市市立眼科医院首任院长。
邓家栋
邓家栋(1906-2004)(居住地址不详),广东蕉岭人,我国血液学事业开拓者。1924 年在东吴大学就读,1926 年在燕京大学主修化学和医学,两年后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3年毕业。20世纪40年代邓家栋以院长的身份在天津天和医院工作过。
陈路德
陈路得(1914年2月-2000年8月),女,湖北省武汉市人,护理专家。(居住地不详)。
陈路得,天津护理事业创始人、中国护理高等教育创办人、天津护理学会创始人、天津第一位世界护理届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得主、全国第一位由护士出任的女院长。
1937年北京燕京大学生物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在协和医院护士专科学校毕业。曾任协和医院护士督导兼护校教师,天津恩光医院总护士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兼院办护校校长,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兼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护理学会理事。
天津现代医学的前世今生
天津自晚清开展“洋务运动”后,李鸿章创建了北洋医学堂,即日后的海军医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培养西医的学校,随后天津还出现了几所外国人开办的私立医院,如德美医院,马大夫医院,水阁医院等。
但天津西医的兴起,还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平协和医院被日本军国主义强占,一批原在协和医院的各科名医不堪受辱,相约来到天津租界,他们相互联合,先后成立了恩光,天和,协济等私人医院,并日益发展起来。
以下是天津历史上开办的医院与现状,还有在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津医学院校。
天和医院
原天和医院旧址:马场道169、171号 已全部拆除。
天和医院诞生于1942年的太平洋战争的硝烟中,当年,北平协和医院一批著名的爱国专家张纪正、方先之、柯应夔、邓家栋、朱宪彝等人来到天津,创建了天和医院,寓“天津的协和”之意。
它集国内外医学之精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造就了安若昆、陈佩璋、王今达、孔令震等一大批医学专家,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当时,民众皆知“北京有协和、天津有天和”。
这是一幢英国庭院式建筑,原为津门军火买办雍剑秋1920 年建成的西湖饭店,内部装修豪华讲究,西式设施俱全,闻名华北。
作为慈善义举,雍剑秋于1942年春,把西湖饭店惠租给邓家栋、张纪正、方先之、柯应夔等名医,并借用一切家具,无偿供天和医院使用。2007年,这座与利顺德饭店同样享有盛名的历史建筑被拆除。
天和医院:睦南道122号
1952年天和医院更名为纺织局职工医院,1956年与邮电医院、天和医院、恩光医院进行合并,成立了第一所市级直属综合医院一一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991年至今复名天和医院。2014年1月天和医院与天津医院合并,随即迁入天津医院新址。
天津恩光医院
恩光医院旧址:河北路255号 (成都道与河北路交口)
始建于1937年的天津警察医院是一座英式建筑(成都道1号)后成为公安医院住院部,2005年以改造扩建的名义,连同旧恩光医院旧址一并拆除,但至今未予重建,此处现在已成为一片绿地。
恩光医院首任院长卞万年早年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1931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后留校任教,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医院被迫关闭。率先来津的内科医生卞万年和外科医生方先之回北京,把极有实力的眼科医生林景奎、牙科医生关颂凯、小儿科医生王志宜、外科医生金显宅、耳鼻喉科医生林必锦、妇产科医生林崧、泌尿科医生施锡思、皮肤科医生卞学鉴等人召来,大家商量后,每人五千块钱,集资接办了陈善理的恩光医院。
卞万年担任接办后恩光医院的首任院长,由于他领导有方,且这十位医生都是协和毕业的名医,各有专长,医术高超,使得这所原来名不见经传的私家医院声望日隆,门庭若市,慕名而来的病人很多,医院的经营蒸蒸日上。恩光医院旧址在河北路255号,位于河北路与成都道交口东南角。原建筑混合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为552平方米,平面为倒“V”字形布局。正面入口处有4根高大的爱奥尼克柱,上托半圆形转角平台。顶层左为坡顶,右为平顶带女儿墙。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鞍山道154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建立五大中央医院。经过一年的筹备,天津中央医院于1946年12月1日正式开诊,12月15日开始收治住院病人,定名为“卫生部(署)天津中央医院”。
1950年4月中央医院改名为天津市立总医院。1956年更名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1994年8月改名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市和平区气象台路22号
天津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由著名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朱宪彝教授担任首任校长的天津医学院。
1993年申请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医科大学,同年12月得到国家教委批准;1994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正式组建成立。
“文革”时期,学校教学中断,科研停顿,秩序遭受严重破坏,学校在艰难中前进。1958年,天津划归河北省辖市,学校更名为天津医科大学,1962年9月复命为天津医学院。
天津第二医学院
天津第二医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东院 ) 广东路1号
天津医科大学广东路校区,又称天津医科大学东院,最初是美国兵营的所在地。
1962年天津医学院 (中专部三个专业) 、天津护士助产学校(助产专业)、天津市保育学校(保育士专业)合并组建天津市卫生学校,1978年天津市卫生学校升格为天津医学专科学校,1984年天津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津第二医学院,1994年天津第二医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天津医科大学。
附录:北平协和医院
小洛克菲勒(前排穿黑色西装者)与筹建协和医学院的同事们。
中国现代医学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北平的协和医院,而协和医院的历史又绕不开约翰·洛克菲勒,这个曾经的石油大亨、世界首富,一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冷酷的代表。
但正是这位对中国人来说记忆模糊的基督教徒,在上个世纪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当时的北平筹建一所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为此,他决定不惜成本,并指派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具体执行。
人们熟知协和这个名字,却很少知道它的历史。人们说它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却很少知道它的播种者却是来自大洋彼岸的一群美国人。
一百年来,人们记住了中美之间的恩恩怨怨,却很少知道一段中美之间的医学慈善史,协和就是在中国历史发生剧变的年代诞生,在当时那个羸弱不堪的中国播下一颗西方医学教育的种子,并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
老洛克菲勒与小洛克菲勒父子。
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页,灰暗而又刻骨铭心,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李鸿章签下了的《辛丑条约》。
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一个国家的表现却和列强、侵略者这些标签不太吻合,它相对克制,并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退给了中国,用作留学生派遣经费,它就是美国。除此之外,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以慈善基金的名义向当时的中国捐赠了一笔巨款。
据美国时代周刊记载:“从1913年5月开始的十年内,洛克菲勒基金会总共支出了将近8000万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笔给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共计1000万美元,比用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700万美元还多。最终统计,基金会为打造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的总计投入超过了4800万美元”。
老北平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的前身是协和医学堂,1906年由伦敦医学会及其它五个英美教会组织合作开办。
1914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拨款设立基金会,支持在北京创办一所高水平的医学院。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以20万美元购得协和医学堂的全部产业,又以12.5万美元购得原豫王府全部房地产。
从1917年到192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又投入巨资进行新校和医院的建设。
1921年9月,协和医学院举行了开业典礼。
后记
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发了一篇纪念文章,讲述了其母在动乱年代因病求医,已经身临困境的几位医学专家,冒着风险为其母诊断、治愈绝症的故事。为此,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下关于五大道医生的陈年旧事,看到曾居住在五大道,著名的医生有很多,而且这些名医在五大道上形成的一个群体,但是真正有完整资料的只占一部分,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等诸多原因,一些名医只闻其名,但相关资料大多已散落或遗失。
不得不说,这对五大道的历史是个缺憾,因此,试着将散落的资料尽可能搜集一下,并按照资料上提供的地址,到实际的老宅照了一些照片,给予资料配图,不论效果如何,作为在五大道上曾经的老住户,也算是为五大道这个群体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
除了本文介绍的名医之外,还有一些医生由于无法收集到详实的资料,故未能逐一介绍。但是,这些曾住在五大道的医生,也同样为天津的现代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不论我们是否记得他们的名字,是否知道他们的生平,但他们为了天津百姓救死扶伤的业绩将永载史册。他们无愧称之为天津现代医学的奠基人。在本篇即将结束的时候,谨向为天津乃至中国现代医学事业发展,而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说明
此文中的相关内容未经核实,均转录于网络。如果相关名医的亲属或朋友,对该文章所欠缺的内容给予补充,本人表示由衷地感谢!如发现此文内容与图片有误,也可与本人联系,以便及时进行更正。
需要声明本篇文字与图片并非用于商业用途与获得经济利益,故自行转录了网络的部分资料文字与图片,对原作者如有不敬之处,特此表示歉意!最后向转录其资料的原作者表示诚挚地感谢!
杨群生
文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完
作者杨群生五十年代出生于马场道,之后曾居住于成都道、新建村等处,在五大道生活了五十余年,对五大道、还有生活在五大道上的童年伙伴有着深厚的感情,曾以小学同学的家为主题,做过一个五大道老宅的摄影专辑。
采稿 校对 编辑 | 紫石
关于我们
“情系五大道”公众号、头条号汇集了五大道人讲述的老故事及五大道人的文学、摄影作品等,旨在重温五大道老时光、探寻五大道人的生命轨迹、弘扬五大道的人文精神。欢迎新老五大道人踊跃投稿,文字、口述均可(有意者请在私信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本号刊登的文章(不代表本号立场)均为原创,不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家】或者直接搜索【i-shenzhen】,获取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