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于历史上1127年的问题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靖康之耻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

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

中国人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兵凶战危血雨腥风之中。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

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

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

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年间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难”。

所以是靖康之难

苏轼在公元1127年时写过什么作品?

《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一支豪放的英雄赞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一支浪漫的柔情之歌;怀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是一支深情的思念之律;《浣溪沙》(山下兰芽):“……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一支有力地人生宣言;《定风波》(莫听穿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又是一支旷达的抗争之歌……这些或豪放、或婉约的词句,已经深深的植根于后人心中,但凡稍有文化的人都能找到默契。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苏轼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他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他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可见,苏轼在宋词的兴盛繁荣上首屈一指。

1127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

靖康之耻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

这一专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属中宣告诞生。

中国人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兵凶战危血雨腥风之中。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

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

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

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这是中国人从未遭遇过的耻辱。

从此,“靖康之耻”刀子般刻进了中国的记忆。

主题推荐

    暂无主题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捷回复: 【看帖回帖是一种美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深圳家|家在深圳论坛-深圳城事生活社区-心安处即故乡

深圳家,宏跃创智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家,爱生活,心安处即故乡。

Copyright © 2001-22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宏跃创智 X3.4

快速
发帖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