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名篇各30首(高中版),急需!!!全是我的学校发的材料,我找了这些,希望对你有用. 唐诗: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王维<观猎>, 3王维<使至塞上>, 4王维<山居秋暝>, 5王维<汉江临泛>, 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王维<相思>, 9王维<鸟鸣涧>, 10张九龄<望月怀远>, 11孟浩然<宿建德江>, 1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孟浩然<春晓>, 14孟浩然<过故人庄>, 15贺知章<咏柳>, 16贺知章<回乡偶书>, 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 19王昌龄<出塞>, 20王之涣<凉州词>, 21王之涣<登鹳雀楼>, 22孟郊<游子吟>, 23李白<望庐山瀑布>, 2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5李白<赠汪伦> 26李白<行路难> 27李白<静夜思> 2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9李白<将进酒> 30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外还有很多唐诗 宋词: 1范仲淹<渔家傲> 2柳永<雨霖铃> 3晏殊<浣溪沙> 4晏殊<蝶恋花> 5晏殊<踏沙行> 6宋祁<玉楼春> 7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8苏轼<水调歌头> 9贺铸<江城子> 10苏轼<蝶恋花> 11辛弃疾<新玉案> 12晏殊<破阵子> 13辛弃疾<摸鱼儿> 14李清照<如梦令> 15陆游<金错刀行> 16李清照<菩萨蛮> 17李清照<一剪梅> 18李清照<声声慢> 19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20秦观<鹊桥仙> 21岳飞<满江红> 22苏轼<念奴娇> 23黄庭坚<清平乐> 24欧阳修<生查子> 25苏轼<江城子> 26周邦彦<苏幕遮> 27岳飞<小重山> 28陆游<钗头凤> 29陆游<诉衷情> 30陆游<卜算子> 还有很多,绝对不只30首唐诗宋词名篇各30首(高中版),急需!!!全是我的学校发的材料,我找了这些,希望对你有用. 唐诗: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王维<观猎>, 3王维<使至塞上>, 4王维<山居秋暝>, 5王维<汉江临泛>, 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王维<相思>, 9王维<鸟鸣涧>, 10张九龄<望月怀远>, 11孟浩然<宿建德江>, 1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孟浩然<春晓>, 14孟浩然<过故人庄>, 15贺知章<咏柳>, 16贺知章<回乡偶书>, 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 19王昌龄<出塞>, 20王之涣<凉州词>, 21王之涣<登鹳雀楼>, 22孟郊<游子吟>, 23李白<望庐山瀑布>, 2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5李白<赠汪伦> 26李白<行路难> 27李白<静夜思> 2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9李白<将进酒> 30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外还有很多唐诗 宋词: 1范仲淹<渔家傲> 2柳永<雨霖铃> 3晏殊<浣溪沙> 4晏殊<蝶恋花> 5晏殊<踏沙行> 6宋祁<玉楼春> 7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8苏轼<水调歌头> 9贺铸<江城子> 10苏轼<蝶恋花> 11辛弃疾<新玉案> 12晏殊<破阵子> 13辛弃疾<摸鱼儿> 14李清照<如梦令> 15陆游<金错刀行> 16李清照<菩萨蛮> 17李清照<一剪梅> 18李清照<声声慢> 19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20秦观<鹊桥仙> 21岳飞<满江红> 22苏轼<念奴娇> 23黄庭坚<清平乐> 24欧阳修<生查子> 25苏轼<江城子> 26周邦彦<苏幕遮> 27岳飞<小重山> 28陆游<钗头凤> 29陆游<诉衷情> 30陆游<卜算子> 还有很多,绝对不只30首我需要高中级别以上的唐诗宋词各20首以及翻译赏析!夏日南亭怀辛大源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类别:【】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评析】: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 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 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句,纳凉消暑之佳句。高中语文人教版宋词的名字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专门宋词一章,主要从豪放派和婉约派两个角度出发,专各选两个代表人物的两首代属表作。 分别是: 必修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除此之外,必修教材再无其他宋词。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所涉及。 |
|